首頁 / 自學天地/ 閱讀策略/九項不同的閱讀策略
 

九項不同的閱讀策略

閱讀策略

這個策略是甚麼?

為甚麼同學需要明白這策略?

(1)預測(Predicting)

  1. 預測是從文中已知的事情去猜測將會發生的事
  2. 預測的答案是沒有所謂「對與錯」的
  3. 預測是否準確,可從閱讀文中的發展得知。

 

  1. 預測故事的發展能幫助同學投入故事
  2. 預測能發揮同學的想像力
  3. 同學可從閱讀中知道自己的預測是否準確,獲得即時的回應。

(2)基礎知識和經驗運用(Accessing Prior Knowledge)

  1. 已有的知識是我們已知道或曾經歷過的事情
  2. 當閱讀時,同學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明白新的資料。
  3. 這個策略在閱讀資料性文章時尤其重要

 

  1. 如學生在閱讀前對某個專題已有一定的認識和經驗,一般都能更有效地閱讀和明白文中的資料。
  2. 如學生對某個專題缺乏認識和經驗,這樣便沒有足夠的基礎去明白文中的觀念和詞彙。

(3)聯想      (Making Connections)

  1. 從文中所說令我們想起已知道或曾經歷的事情或東西。
  2. 聯想可分為三種:

«文字與自身:從文章中,讀者聯想起自己過去的經驗。
«文字與文字:從文章中,讀者想起過去曾閱讀過的故事。
«文字與世界:從文章中,讀者聯想起社會或世界上的一些問題。

  1. 若故事能使我們的生命產生意義,文中所說的一定要和我們所知的有關連。
  2. 如所學的東西和我們的生活經驗能相互關連,學習才會變得真實。

(4)提問(Questioning)

  1. 在閱讀時,不斷提出問題來幫助思考。
  2. 提問有不同的需要,如找尋資料、做研究、加深理解和發揮想像力。
  3. 同學可以提問不同層面的問題:
  4.    基本問題
  5. 分析性問題(為甚麼?)
  6. 評鑑問題(你認為…)
  7.  
  1. 提出問題有很多方面的好處:
  2.    幫助理解
  3. 刺激研習
  4. 令同學的閱讀推向前,投入閱讀。
  5. 當同學進行提問和嘗試尋找答案,老師便知道他們是監察著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與文章建立關係。

閱讀策略

這個策略是甚麼?

為甚麼同學需要明白這策略?

(5) 圖像化(Visualizing)

  1. 圖像化是把書中所發生的事情化成腦海中的圖像
  2. 圖像化令讀者將文中的文字變成具體和生動
  3. 當同學在腦中浮現故事的圖像,他們其實是在腦中創造自己的電影。
  1. 當同學將故事內容圖像化時,他們對故事的投入程度便會提升。
  2. 圖像化可以幫助理解內容

(6) 推理(Inferring)

  1. 推理是要利用已有的背景和知識、文中的資料和沒有明顯表達出來的東西作出一些假設。
  2. 推理需要讀者走出文字表面的意思,進而領悟字裡行間的提示或暗示。
  1. 推理需要同學從他們所知道的和文中所說的作出判斷,而預測則只讓同學猜估故事接著的發展。
  2. 利用推理的策略,使同學更深入明白故事和看出各事情的因果關係。

(7) 找出主旨及重點(Determining Importance)

  1. 包括找出故事的主旨和中心思想,或搜尋一篇專題文章的重要資料。
  1. 同學首要找出故事的主旨,才能真正明白故事秉傳遞的信息。
  2. 同學需要緊記所有重要的資料,好讓他們學習新的資訊和建立背景知識/基礎知識。

(8) 綜合-重述/比較/摘要(Synthesizing)

  1. 將新和舊的資料綜合成一個新的構思和摡念
  2. 綜合就是需要讀者抽取最重要的資料和意見來做摘要
  1. 綜合令同學明白和找出最重要的資料
  2. 同學在綜合時,需要放棄一些比較不重要的資料,而確認出最重要的要點。

(9) 檢視理解(Monitoring Comprehension)

  1. 檢視時要不斷問:「我是否明白文中所說的東西?」,如果不明白,便要試用不同的閱讀策略去幫助自己明白。
  2. 檢視就是要知道文章對於我們是否能產生任何意思。如果我們發覺不明白文章說甚麼,便要想辦法去解決。
  1. 如果同學能檢視自己對於所閱讀的東西有多理解,證明他們已開始邁向獨立地運用閱讀策略的目標。
  2. 如果同學在理解上產生問題,他們需要立即醒覺,因為這樣才能找辦法解決問題。
  3. 同學可以減慢閱讀的速度和重讀他們感到困惑的地方
  4. 同學也可以嘗試用各種不同的閱讀策略,例如提問、圖像化或推理來幫助解決問題。

資料來自:
小學閱讀策略教材《一隻想做豬的狗》,
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

 
 
 

 

 

 

 

 

 

 

 

 

 

 

 

光明英來學校 圖書館網站